感性经验是形成概念和理解概念的基础。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直观教学途径,有计划地运用实物、模型、图标、录像、电影等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直观材料,有些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调查、实验等形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教师们一般都注意在讲课时用举例形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感性经验。组织感性经验,不仅起到帮助学生了解概念外延的作用。而且能起到揭示概念内涵的作用。理解概念的关键,就在于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要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组织感性经验上,而应当运用变式的方式组织感性经验,使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

变式是变换感性材料呈现形式,从多方面突出科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果教学缺乏变式,就会给学生理解概念带来困难,甚至出现困难。例如,讲解哺乳动物这一概念,不仅要讲陆地上的狮、虎、捕、狗,而且要讲水中的鲸和海豚、空中的蝙蝠。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哺乳动物的本质属性–哺乳、胎生,排除陆上、空中与水下活动等非本质届性。有些事物非本质属性往往有鲜明的强烈的外部感性特征.住住能掩盖隐藏这一类事物内部的本质特征。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应该选取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多种事例,区别非本质属性,以突出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属性。这样,可以防止不适当地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