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论文的主题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露磨和思考之后,逐步浮现和形成的,最后才明确起来。主题的萌生,有一个“形成理念”的酝酿过程。因为它不同于文学主题的触物而动,偶然得之,没有长时期的酝酿难以获得。开始提炼主题时,作者的感受是个别的、零乱的、模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者体验的深入,问题在作者的头脑里不断积聚、酝酿,慢慢产生较为成熟的观点和想法,需要论述的主题也就逐渐明朗起来。比方说,达尔文钻研了大量古今生物材料,经过长达23年的琢磨才得出“自然界生物的进化是以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这一认识,成为《物种起源》一书的主题。
对毕业论文的主题提炼来说,要做到以下3点要求:
第一点是思想正确。主题思想是指统帅全篇毕业论文的核心论点或总结论。这里说的主题正确,指的是学术观点中没有错误能经得起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意义上的检验。主题思想不正确论文不但没有学术价值,反而还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有些毕业论文的主题,只顾问题的一个侧面,缺乏辩证思想有无意地走极端,把复杂的问题绝对化,造成明显的片面性。主题不正确,其它一切论点、论据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整篇文章也黯然失色。例如,有人写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水火不容》一文,只看到两种经济体制对立的一面,没有看到二者相谐调、相补克的一面,把计划经济说得一无是处,显然是不准确的。有人提出以“铁心肠、铁手腕、铁面孔”的“新三铁”来代替旧的“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的“旧三铁”,同样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另如个同学写的《做好人才能作好文》,认为只有好人才能写出好文,好文的背后必定是一个好人,这种观点固然也在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人、文之间的关系却不完全是这样的,其中的片面性显而易见。
第二点是主题的表达要清楚,概括要明白。主题除了正确误,还要表达得清楚明白,让人能准确地理解其意。
有些毕业论文对中心论点提炼不够,没有把问题的实质搞清楚,概括不准确,形成的观点含糊不清,似是而非,似有若元。如有一篇题为《儒学多样化》的毕业论文,所论述的“多样化”的观点是不明确的,可以作多种理解:儒学是多元的;后人会对儒学有多种理解;儒学会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等等。因此,论点必须明确、准确,不要使人产生歧义或令人费解。
第三点是主题提炼要注意异中求新。主题要有新意,就要打破陈旧的思路套式。而求异思维则有利于打破陈旧的套路。我们的古人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古人十分强调“意取尖新”“意忌庸、陋、袭”。所谓“庸、陋、袭”,即今天我们所说的主题平庸肤浅,暗淡苍白。论文主题陈旧的原因很多,有才力不足的问题有见识贫乏的问题,有定势思维、习惯性思维的问题,也有懒于思索、因循旧说的问题,等等。
毕业论文中常见的问题是主题缺乏新颖性和创见性,重复别人已经谈过的问题,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没有个人主见,也没有开掘出新的角度、新的思路。有一部分学生,出自一种盲目迷信他人心态,缺乏自信心,一昧地“跟着说”,“学着说”,不敢“对着说”,“背着说”,写了许多东西,就是没有自己的见识。还有一些人不注意阅读文献资料,信息掌握不足,对选题缺乏钻研,只好“拿来”现成资料“过关”。因此,“求己”,“求异”,“求新”,对于这类人来说是十分必要学术意义上的研讨,贵在不断开拓新途径,在某方面有所发现,有所见识,有所深入。作为反映实习性科研成果的毕业论文自然不能例外,应有一定程度上的新颖性和创见性,提出新的观点、方法、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