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发展变化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语言也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家应该在生活与创作的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丰富自己的语言,掌握锤炼语言的技巧,使之健康.精炼、新、多样,以适应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需要。
作家应该怎样学习语言、丰富语言呢?毛泽东曾给我们指出了三条主要途径“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因为“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因为外国的许多新鲜用语,可以用来补充丰宙我国的语言,满足我们的需要。“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宫中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古人语言中许多还有生命的东西,今天仍然可以合理地利用,我们应该继承民族语言的优良传统。
文学语言必须保持它的纯洁性和健康性。这有利于正确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不能生造词语,不能违反语法规范,要严格清除生活中的污亩秽语。对于方言、土语、行话、谚语、歇后语等的选用,也要严格掌握,有利于正确健康地表现作品的内容。庸俗的不健康的语言,会给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带来损害,对读者产生不良影响。严肃的作家部十分重视这个问题。鲁迅的写作,就坚持“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短的形容词之类。”他的作品的语言,是我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