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近代教育历史,我们有两次重要的机遇未能很好地抓住。一次足当许多国家出人文教育向科学教育转变时,我们受小农经济、封建政治体制、儒家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以“君子不器”而墨守常规,导致了中国近代教育由昌盛逐步滑落,而西方的科技革命则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另一次是建国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全套移植前苏联的办学模式,步入了“专才教育”的独木桥。这种专长教育在当时虽然也取得了“定的成绩,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人才,但过分注重产品和行业特色,使培养的人才知识面不广,综合素质不高。在我们极力强调理上作用的狭隘视野下苦苦探索高等教育模式的时候,许多国家的著名学府已经在发展科学教育中冷静地保持了人文传统,并适度地推进了通识教育,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
冷静分析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存在着的明显弊端。首先是结构问题。例如,我们当时把文、理科的学校简单地合力:到一起,称为“综合大学”,而工、农、医、师范等则分开设立,这本身就不合乎客观规律。因为文是理的载体,理是上的基础,而工则是理的应用。三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技术的发展必须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理论的支撑。否则,就会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次是专业设置过窄。过分强调产品和行业特征的专业设置,必然导致大学生文理基础不扎实,知识面不宽,创新精神不强。第二是计划经济厂南校管理体制不但限制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而且不利于发挥向校的办学积极性,不利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实际需求的有机结合综等。这些都是阻碍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