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中,有的因为疾病原因,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心理表现,例如:讽刺、挖苦、嘲笑他人、无端自私、缺乏同情心等。有些实际上常常并不足学生有意识的道德行为,而且因疾病而形成的病态心理表现,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把他们说成是有意识的道德行为,实际上是对学生心理表现的误解;也导致了问题处理过程的失当,甚至有反作用。还比如,有的同学性格较为内向、缄默,如果老师就认为他“不团结同学”、“不热爱集体”,扣上品德问题的帽子,就陷入了心理问题德育化的误区。
随着近年来心理咨询工作的展开,有些人又过分夸大了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应该代替德育,导致了德育问题心理化。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将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代替德育,这使得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所以,我们在实现德育与心育二者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上述两种误区的倾向。
日常的社会生活先天就是对人的最基本的教育,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同样,没有生活做载体的德育是“死德育”,德育的生命力就在于自然的生活状态,德育应回归生活,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渗透着道德情操的教育。德育其实并不枯燥,它就在真实的生活中,就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要想加以整合,除了我们谈到的整合途径以外,还应回归到二者整合的载体——学生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