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采。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浴菇、商觉敷曾在《组织起来,挖掘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宝藏》(讨论稿)一文中概括出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八个持征,即天人论、人员论、形神论、性习论、知行论、情二端论、节欲论和唯物的认识论,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哲学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其中与教育密切相关的是性习论,它提出了一些极为宝贵的学习心理思想,构成了我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
我国古代哲学心理学思想中的性习论,最早出自于《尚书·太甲上》,所谓“兹乃不义,习与性成”,意思与“习惯成自然”相似。性习论着重揭示的是“性”与“习”这两种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我国古代不同的教育风和教育方法论。
孔子杯《论语·为政》篇中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在承认“性相近”的基础上,强调先天和后天相结合、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身心发展观。在这种发展现的影响下,孔子一方面看到了学生有“上智”与“下愚”、“闻一知十”与“闻一知二”等智力与能力上的差异;有“狂”、“狷”,“思”、“鲁”、“辟”等性格和志向上的差异,因而倡导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又充分肯定教育和学习在人性完善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博学于文”、“学而不厌”、“学而时习”、“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有关学习努力的要求。孔子的性习论的教育思想,有较多辩证的与合理的因素可供我们今天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