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结构没有一定之规,是多种多样的,但“定体虽无,大体须有”,总结中外文学创作的经验,作品的结构大致遵循着这样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结构要服从主题的需要。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居于统率一切的主导地位。创作的一切艺术手段都是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主题服务的。作品的结构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都必须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戏剧结构时就强调要“立主脑”,说“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这就是强调作品的结构应服从于表现主题。他还指出,有些作品离开“主脑”,不分主次地去描写人和事,就象“散金碎玉”、“断线之珠”、“无梁之屋”。因此,作家在创作时,对作品内容的安排,什么在前,什么在后,何者为主,何者为辅,材料怎样剪裁,章节怎样联结,首尾如何呼应等等,都应服从主题的需要而精心构思,周密布局。一些优秀的作家都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而确定结构方式的。鲁迅的《祝福》从祥林嫂的悲剧结局写起,情节倒置,是为了突出暴露封建势力残害劳动妇女的严重罪恶,更鲜明地揭示封建制度“吃人”的反动本质。《阿Q正传》以“大团圆”结尾,则是为了深刻地表现辛亥革命不彻底,使劳动人民仍受封建势力的残害和荼毒。

第二,结构要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人物形象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主体,也是作品主题思想的主要体现者,塑造人物形象是这类作品创作的中心任务,因而结构也应当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仍以《祝福》为例,作品开头和结尾把祥林嫂的悲惨死去与鲁四老爷家以及鲁迅年终“祝福”联系在一起,不仅描写了悲剧的背景,而且通过强烈的对比,更鲜明地衬托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在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追叙中,则依事件发展的顺序,先写她到鲁家当女工,被婆婆抓回强迫再嫁,而

后又丧夫失子,再到鲁家,在精神上、生活上受到一系列的打击.歧视和摧残,终于沦为乞丐而死。这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显示了祥林嫂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成功地塑造出这个悲剧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