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结构?结构就是文学作品内容的组织方式和构造。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总是要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根据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进行艺术构思,把经过集中、提炼的生活材料、人物、事件、环境等进行剪裁,分别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安排,组织成有机的艺术整体,这就是结构工作。刘纪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说:“何谓附知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这就是说,写文章必须注意谋篇布局,重视组织结构。要附辞会义,使文理首尾联贸,合于全篇的主题,决定材料的取舍,然后加以联结组合,使复杂丰富的内容紧密地联结成一体而不互相抵触。就象建造房屋必须打基础、搭屋架,裁剪的衣料需要缝纫一样。清代学者李渔也把戏剧创作的结构工作比做工匠的建房缝衣,他论“工师之建宅”,“基址初手,间架末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埃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结构,对于作品的内部组织和外部形态的构成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小说的章节(章回)、剧本的幕场(折)、散文的段落、诗歌的行、组、段、章等,就是文学作品结构的一些外部表现。
文学作品结构的方式,没有固定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仅从作品情节的安排来看,作者总是根据刻画人物性格、揭示矛盾冲突、表观主题的不同需要,对情节各部分作创造性的灵活巧妙的安排。常见的情节结构方式,一种是依照人物性格成长的过程、矛盾冲突发展的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次安排。例如新歌剧《白毛女》的情节就是这样安排的。第二种,为了突出表现某种矛盾冲突的后果,增强艺术感染力,引导读者注意了解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有意将情节各部分进行适当的倒置。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先写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结局,然后才回扭她一生的遭遇和不幸的命运。许多用“团叙”写法写的作品就属于这类结构方式。第三是许多长篇巨著,人物众多,矛盾复杂,头绪纷繁,故事曲折,因而在结构方式上顺叙、倒叙、补叙、插叙交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