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形成,经过了相当漫长的时间。成熟的戏曲经历厂元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三个阶段,进入现代,至今已有3印多个剧种。而据现有的资料来看,比较成熟的戏剧文学(剧本)到宋代才有。

中国戏曲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所记载的先秦一个姓盂的优人(优孟)扮演楚国已故宰相孙叔敌的故事。南北朝时期的参军戏有了戏曲较为清晰的雏形,据传始白对赵参军周延的讽刺。后有北齐的踏摇娘,是控诉家庭暴力的。到了宋元之际戏曲才得以成型,即出现了宋元南戏和元杂剧,这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元代杂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这时出现了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以及其他杰出的杂剧作家如王实甫等人。据说,关汉卿创作了63个剧本,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分别代表了他的杂剧在不同方面的成就;王实甫写了14种杂剧,其中,五本二十一折(也有说是二十折的)的《崔鸳驾待月西厢记》,在元杂剧中可以说是一项辉煌的成就。当时丰富的戏剧演出实践,造就了珠帘秀、天然秀这样著名的杂剧伶人。明清传奇剧的繁荣则是戏曲史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明清之际.出现了汤显祖、王或德、李渔等著名的剧作家和戏曲理论家,出现了千古绝唱的《牡丹亭》。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剧在唱腔和剧本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元杂剧通常是四折一楔子,唱词一韵到底;明清传奇剧则结构自由,篇幅较长,一般有二三十出甚至五六十出,并且不限韵。在现代,著名的戏剧家、戏剧作品也很多,比如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龙须沟》,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以及京剧、越剧等各种地方剧种的优秀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