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劳动者个体来说,通过教育和训练,他的劳动能力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①提高生产者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据前苏联的一些经济学家统计,一个熟练工人接受一年的科技文化教育,比工人在工厂工作一年,平均能提高工作效率1.6倍。

②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只有值得工具和机器原理、性能的人,才能合理地使用它们。教育为劳动者提供了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或专门知识,至少是培养了劳动者用理智的态度来对待工具的使用,懂得不科学地使用工具可能带来的危害。因此,一般地说,工人的文化训练程度与工具的损坏率成反比。如1983年,有人曾对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底盘分厂做过有关调查,调查的数据表明,在损坏工具的工人中,高中程度的占9%,初中程度的占了91%。从农村来看,我国目前机械化程度不高,这一点表现得不突出,但在合理使用化肥等与科学文化知识有关的问题上,已经表现出劳动者文化程度带来的差异。此外,生产的文明程度,包括生产活动的生态平衡、减少污染等意识与行为,也与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