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光辉论断,是我国跨世纪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战略指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水平的教师;教育要为未来培养人才,必须有具备未来教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不少国家在大力进行教育改革时,不约而同地把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作为突破口,或视为决定性环节。对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国外十分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大多数国家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大学毕业或研究生文化水平;其次要求教师了解新知识、新科技,必须及时调整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其三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美学知识和美育素养;其四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未来意识和未来学知识。在专业素质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掌握以下五个既独立又密切相关的知识类:(1)所教学科知识;(2)所教学科的相关知识;(3)广博的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智力概念和测试、人类发展及学习心理的知识;(4)自我认识;(5)由教育学术知识、教育临床知识构成的教育科学知识。许多国家针对教师岗位的需要设置了专业(或职业)性学位。

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一个极为深刻的转型与变革的时代,几乎一切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都在面临挑战和发生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不断涌现,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学历(学位)结构偏低、素质不高、知识老化、观念陈旧、骨干教师青黄不接等问题。同时,教育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管理训练,具有教育学(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人数极少。这种状况很难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提高基础教育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改变其知识结构,逐步增大具有硕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已越来越迫切。而现有各学科研究生培养偏重学术性,其教学内容和培养规格,与基础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因此,经过专家的研究和论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土专业学位。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更新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促进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